普通高等学校人员编制的试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8 08:15:09   浏览:839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普通高等学校人员编制的试行办法

国家教育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人员编制的试行办法

1985年7月31日,国家教委


根据中央关于精简机构,紧缩编制,提高工作效率,合理使用人员的指示精神,必须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人员编制的管理。为此,特制订本试行办法。
一、为了科学地合理地计算普通高等学校人员编制,普通高等学校的人员编制可按校(院)本部、专职科学研究人员、实验实习工厂(包括农林院校农场、林场,下同)和直属单位四个部分列编。各部分人员的范围暂作如下规定:
(一)院(校)本部教职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人员:
1.教学人员,是指专职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包括以从事教学工作为主兼做党政工作的人员),不包括已长期调离教学工作、担任行政领导工作或其他工作的原教学人员。
2.实验技术人员和图书资料人员,是指在实验室工作的实验技术人员和在图书馆、资料室工作的图书资料人员,以及因教学、科研工作需要的少数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如绘图、摄影、动物饲养、模型制做和仪器修配人员。
3.政治工作人员,是指学校党、团、工会的专职工作人员以及学生政治辅导员。
4.行政管理人员,是指在学校各级职能机构及在各系的办事机构做行政、教学、科研等管理事务的工作人员。
5.工勤人员,包括行政方面的技术工人、炊事员和勤杂工等。
(二)专职科学研究人员,是指在经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科学研究所、室专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因承担主管部门下达的国家科研项目而配备的专职研究的人员(包括研究所、室的党政干部、科研辅助人员和生活后勤人员),不包括未经主管部门批准,学校自行建立的研究所、室的工作人员,以及接受委托科研任务需要的科研人员。
(三)实验实习工厂人员,是指为教学、科研服务为主而建立的校办工厂的人员。
(四)直属单位人员,是指学校举办的中学、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出版社、印刷厂、校医院(医务所)、招持所人员。
二、普通高等学校校(院)本部的人员编制应按附表规定的编制标准计算。各院校非经主管部门批准,不得超过规定的编制标准。但各院校可视工作需要,在不超过校(院)本部总的编制人数的情况下,各类人员之间可以互相调剂。高等学校的各级领导班子,暂定为:校(院)长三至五人,党委书记二至四人;处级机构设处长(主任、馆长)、副处长(副主任、副馆长)二至三人;科级机构设科长、副科长一至二人。各系设系主任、副主任及党总支书记三至五人。
三、普通高等学校专职科研人员编制,由主管部门根据批准学校建立的科学研究所、室和承担的科研任务,具体审核批准。
四、普通高等学校实验实习工厂(包括农、林院校的农林牧场)的人员编制,理(包括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理科)、工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按该院校(科)在校学生人数的3%~5%的幅度核编;一般院校,按该院校(科)在校学生人数的1%~3%的幅度核编。全国重点农林院校,按在校学生人数的4%~6%核编;一般农林院校,按在校学生人数的2%~4%核编。
五、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夜大学专职的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可根据是否需要做辅导、做实验、批改作业等情况,在1∶15到1∶20的幅度内安排。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部,专职的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可根据是否设有辅导站,定期辅导等情况、在1∶20至1∶50的幅度内安排。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所在院校,可根据制定专业考试计划、组织编写课程考试大纲、教材,开展考试研究等情况,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二至四人,承担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任务的院校,可根据是否需要组织考试、命题、阅卷、实验、考籍管理等情况,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三至七人。
六、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中学、小学、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其他直属单位的人员编制,应按当地政府有关规定或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
七、凡情况特殊,或因学校规模较小、或是新建的学校,经主管部门批准,人员编制亦可略高于这个标准。
八、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包括原教育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在本《试行办法》公布实施前,向学校下达的单项编制标准,只能作为学校安排人员的参考。各院校应在本编制标准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院校内各单位的人员编制。
九、高等专科学校、短期职业大学的编制标准,暂由中央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本编制标准自行研究确定。体育、艺术院校因情况特殊,其人员编制由主管部门参照本试行办法研究确定。
附件:编制标准表七张及说明

附表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综合大学校本部教职工编制标准
--------------------------------------------------------------------------------------------------------------
| | 1985年 | 1987年 | 1990年 |
| |------------------------------|------------------------------|------------------------------|
|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规 模|------------------------------|------------------------------|------------------------------|
|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 (人) |--------------|--------------|--------------|--------------|--------------|--------------|
| |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
|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
| 2000| | |1∶2.5|1∶5.5| | |1∶2.8|1∶6.5| | |1∶3.3|1∶7.5|
| 3000|1∶2.5|1∶5.5|1∶2.6|1∶5.6|1∶2.9|1∶6.5|1∶3.0|1∶6.6|1∶3.3|1∶7.5|1∶3.4|1∶7.6|
| 5000|1∶2.6|1∶5.6|1∶2.8|1∶5.8|1∶3.0|1∶6.6|1∶3.1|1∶6.8|1∶3.4|1∶7.6|1∶3.5|1∶7.8|
| 8000|1∶2.8|1∶5.8|1∶3.0|1∶6.0|1∶3.2|1∶6.8|1∶3.3|1∶7.0|1∶3.5|1∶7.8|1∶3.6|1∶8.0|
|10000|1∶3.0|1∶6.0| | |1∶3.4|1∶7.0| | |1∶3.6|1∶8.0| | |
--------------------------------------------------------------------------------------------------------------

附表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工科院校校(院)本部编制标准
--------------------------------------------------------------------------------------------------------------
| | 1985年 | 1987年 | 1990年 |
| |------------------------------|------------------------------|------------------------------|
|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规 模|------------------------------|------------------------------|------------------------------|
|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 (人) |--------------|--------------|--------------|--------------|--------------|--------------|
| |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
|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
| 2000| | |1∶2.5|1∶5.5| | |1∶2.8|1∶6.5| | |1∶3.3|1∶7.5|
| 3000|1∶2.5|1∶5.5|1∶2.6|1∶5.6|1∶2.9|1∶6.5|1∶3.0|1∶6.6|1∶3.3|1∶7.5|1∶3.4|1∶7.6|
| 5000|1∶2.6|1∶5.6|1∶2.8|1∶5.8|1∶3.0|1∶6.6|1∶3.1|1∶6.8|1∶3.4|1∶7.6|1∶3.5|1∶7.8|
| 8000|1∶2.8|1∶5.8|1∶3.0|1∶6.0|1∶3.2|1∶6.8|1∶3.3|1∶7.0|1∶3.5|1∶7.8|1∶3.6|1∶8.0|
|10000|1∶3.0|1∶6.0| | |1∶3.4|1∶7.0| | |1∶3.6|1∶8.0| | |
--------------------------------------------------------------------------------------------------------------

附表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师范院校校(院)本部教职工编制标准
--------------------------------------------------------------------------------------------------------------
| | 1985年 | 1987年 | 1990年 |
| |------------------------------|------------------------------|------------------------------|
|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规 模|------------------------------|------------------------------|------------------------------|
|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 (人) |--------------|--------------|--------------|--------------|--------------|--------------|
| |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
|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
| 2000| | |1∶2.7|1∶5.7| | |1∶3.1|1∶6.6| | |1∶3.4|1∶7.6|
| 3000|1∶2.5|1∶5.5|1∶2.8|1∶5.8|1∶2.9|1∶6.5|1∶3.2|1∶6.7|1∶3.3|1∶7.5|1∶3.5|1∶7.7|
| 5000|1∶2.6|1∶5.6|1∶3.0|1∶6.2|1∶3.0|1∶6.6|1∶3.4|1∶7.2|1∶3.4|1∶7.6|1∶3.6|1∶8.2|
| 8000|1∶2.8|1∶5.8|1∶3.2|1∶6.5|1∶3.2|1∶6.8|1∶3.6|1∶7.5|1∶3.5|1∶7.8|1∶3.8|1∶8.5|
|10000|1∶3.0|1∶6.0| | |1∶3.4|1∶7.0| | |1∶3.6|1∶8.0| | |
--------------------------------------------------------------------------------------------------------------

附表四: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农林院校校(院)本部教职工编制标准
--------------------------------------------------------------------------------------------------------------
| | 1985年 | 1987年 | 1990年 |
| |------------------------------|------------------------------|------------------------------|
|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规 模|------------------------------|------------------------------|------------------------------|
|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 (人) |--------------|--------------|--------------|--------------|--------------|--------------|
| |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
|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
| 2000|1∶2.4|1∶5.4|1∶2.5|1∶5.5|1∶2.8|1∶6.3|1∶2.9|1∶6.5|1∶3.2|1∶7.3|1∶3.3|1∶7.5|
| 3000|1∶2.5|1∶5.5|1∶2.6|1∶5.6|1∶2.9|1∶6.4|1∶3.1|1∶6.5|1∶3.3|1∶7.5|1∶3.4|1∶7.6|
| 5000|1∶2.6|1∶5.6|1∶2.8|1∶6.0|1∶3.0|1∶6.6|1∶3.3|1∶6.8|1∶3.4|1∶7.6|1∶3.5|1∶7.8|
--------------------------------------------------------------------------------------------------------------

附表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院校校(院)本部教职工编制标准
--------------------------------------------------------------------------------------------------------------
| | 1985年 | 1987年 | 1990年 |
| |------------------------------|------------------------------|------------------------------|
|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规 模|------------------------------|------------------------------|------------------------------|
|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 (人) |--------------|--------------|--------------|--------------|--------------|--------------|
| |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
|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
| 1000|1∶2.3|1∶5.0|1∶2.4|1∶5.0|1∶2.5|1∶6.0|1∶2.6|1∶6.2|1∶3.1|1∶6.5|1∶3.2|1∶6.6|
| 2000|1∶2.3|1∶5.0|1∶2.5|1∶5.2|1∶2.7|1∶6.2|1∶2.8|1∶6.3|1∶3.1|1∶7.0|1∶3.3|1∶7.2|
| 3000|1∶2.4|1∶5.2|1∶2.6|1∶5.4|1∶2.8|1∶6.3|1∶3.0|1∶6.5|1∶3.2|1∶7.2|1∶3.4|1∶7.5|
| 5000|1∶2.5|1∶5.5| | |1∶2.9|1∶6.5| | |1∶3.3|1∶7.5| | |
--------------------------------------------------------------------------------------------------------------

附表六: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财经政治院校校(院)本部教职工编制标准
--------------------------------------------------------------------------------------------------------------
| | 1985年 | 1987年 | 1990年 |
| |------------------------------|------------------------------|------------------------------|
|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规 模|------------------------------|------------------------------|------------------------------|
|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 (人) |--------------|--------------|--------------|--------------|--------------|--------------|
| |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
|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
| 2000|1∶2.8|1∶6.0|1∶3.0|1∶6.2|1∶3.2|1∶6.8|1∶3.4|1∶7.0|1∶3.6|1∶7.5|1∶3.7|1∶7.8|
| 3000|1∶3.0|1∶6.2|1∶3.2|1∶6.5|1∶3.4|1∶7.0|1∶3.6|1∶7.3|1∶3.7|1∶7.8|1∶3.8|1∶8.2|
| 5000|1∶3.2|1∶6.5|1∶3.4|1∶6.8|1∶3.6|1∶7.5|1∶3.8|1∶7.6|1∶3.8|1∶8.0|1∶4.0|1∶8.5|
--------------------------------------------------------------------------------------------------------------

附表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外语院校校(院)本部教职工编制标准
--------------------------------------------------------------------------------------------------------------
| | 1985年 | 1987年 | 1990年 |
| |------------------------------|------------------------------|------------------------------|
|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规 模|------------------------------|------------------------------|------------------------------|
|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 (人) |--------------|--------------|--------------|--------------|--------------|--------------|
| |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
|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
| 1000| | |1∶2.2|1∶5.0| | |1∶2.5|1∶5.5| | |1∶2.7|1∶6.0|
| 2000|1∶2.2|1∶5.0|1∶2.3|1∶5.2|1∶2.5|1∶5.5|1∶2.6|1∶5.6|1∶2.8|1∶6.0|1∶3.0|1∶6.2|
| 3000|1∶2.4|1∶5.5|1∶2.5|1∶5.6|1∶2.8|1∶6.0|1∶2.9|1∶6.2|1∶2.9|1∶6.5|1∶3.2|1∶6.8|
--------------------------------------------------------------------------------------------------------------

附件: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校(院)本部教职工编制标准》的说明
〔1〕本编制标准,一般学校是以2,000名学生的学校为基础计算的,重点学校是以3,000名学生的学校为基础计算的。如果一般学校学生不满2,000名,应按2,000名的比例计算;重点学校不满3,000名,应按3,000名的比例计算。一般学校在2,000名以上,不满3,000名的,其超过2,000名部分,应按上一档规模,即3,000名的比例计算;重点学校学生在3,000名以上,不满5,000名,其超过3,000名部分,应按5,000名的比例计算。例:某一般综合大学学生2,600名,则教职工编制为714+600÷3.0=914人。余类推。
〔2〕本表所指“学生”包括计划内本专科学生、研究生、留学生、进修生和干训生,不包括同高校办在一起的中专班、夜大学和函授部学生。
〔3〕在计算“教职工和学生比例”时,学位研究生1人折本科学生2人,研究生班学生1人折本科学生1.5人,留学生1人折本科学生3人,进修生1人折本科学生1.5人,留学生预备部的学生按本科学生计算。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刑法上不作为的法律实践之剖析

魏克聪

一、如何界定不作为行为的罪与非罪及定罪量刑。
目前,我国刑法体系中没有对不作为构成犯罪的明确规定,致使法律实践中对不作为形式犯罪的定罪量刑极不统一。对某一不作为行为,有的认为构成犯罪而有的认为不构成犯罪;有的认为构成此罪而有的认为构成彼罪;量刑时,有的认为与作为形式的犯罪同样量刑而有的认为应当比作为形式的犯罪量刑要轻。这种认识上的不统一导致了对几乎相同的案件判决也大不一样。如:某甲与乙为夫妻,甲与丙通奸,乙知道后非常气愤并对甲声称自己要死给甲看。有一天,乙当着甲的面喝下剧毒农药后,甲明知乙可能死亡,不但不进行抢救反而弃乙而去致乙死亡。此案中,对甲的行为如何定性?如果构成犯罪又应如何量刑?实践中的做法极不统一,有的认为构成犯罪(甲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而有的认为不构成犯罪(刑法没有明文规定甲的行为是犯罪行为);有的认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不作为)而有的认为过失致人死亡罪(甲没有杀人的故意);有的认为量刑时应相对较轻(其危害性较小)而有的认为应与作为形式的犯罪同样量刑(造成的结果一样)。对此类案件,如果认定甲构成犯罪则与我国刑法罪刑法定主义的规定相矛盾;如果认定甲不构成犯罪则与我国的刑法精神相矛盾。使实践中处理这类案件处于两难境地。因此笔者建议:对不作为犯罪进行立法。
那么,对目前实践中某一不作为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罪?又如何量刑?笔者提出如下观点以供探讨:首先应依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其次依据刑事立法精神并参考刑法理论。
1、关于罪与非罪
要确定某一不作为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首先应依据刑法的规定,如《刑法》第261条的遗弃罪,明确规定“对有抚养义务二拒不抚养,情节恶劣的”构成犯罪;第313条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明确规定“有能力执行而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第138条的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明确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或不及时报告,致使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构成犯罪。其次对刑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则依据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刑事立法精神,考虑刑法理论上关于不作为形式犯罪的构成条件进行认定。如某保育员王某于某日带领幼儿14名外出,途中幼儿李某掉入路旁约80公分深的粪池。王嫌脏不肯跳入粪池救人而只是大声呼救,其时,学生刘某路过,也嫌脏不肯下去救人而于王某一同呼救。等附近农民过来时幼儿李已经死亡。此案中,根据不作为的构成理论,学生刘某不存在救人的法律义务,不构成不作为形式的犯罪,其行为只能受到道义的谴责。保育员王某身为教师,不管是其职务上还是她把幼儿带出的行为都要求她负有保护幼儿安全的法律义务,她在幼儿李掉入粪池后有义务而且客观上又能够实施抢救孩子的职务行为时却未履行这种作为义务,导致了幼儿李死亡的结果,其行为的危害已达到犯罪的程度,构成了不作为形式的犯罪,应追究刑事责任。
2、关于构成何罪
要确定某一不作为行为构成何罪。首先应已经刑法的规定,如《刑法》第412条的商检失职罪,刑法已明确规定,则不能定为商检徇私舞弊罪。其次对刑法没有规定的,应依据刑法理论关于犯罪的构成、不作为的构成等方面认定。如:1999年5月,河南省项城市青年陈铁矿搭乘大篷车时,因醉酒从车上摔了下来,满脸是血,昏迷不醒,其时,新桥派出所副所长赵绍光正巧开警车路过出事现场并下车询问,在司机等人的多次要求下,赵绍光不肯用警车将陈铁矿送往医院,陈最终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对赵的行为,法院最终判决赵玩忽职守罪名成立。笔者认为该判决是正确的,因为根据刑法理论,赵的行为完全符合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
3、关于量刑
对某一不作为形式的犯罪应如何量刑。首先应依据刑法的规定,如遗弃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偷税罪等,刑法已明确规定了量刑的幅度则应依据刑法的规定;其次对没有规定的应考虑该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程度,犯罪的情节是否严重、恶劣,后果是否严重等酌定情节,同时还应考虑是否为职务犯罪。如:上述案例中的甲,因其没有杀人的直接故意,也没有杀人的直接行为,乙死亡的原因是自杀,情节上,甲的行为于严重的故意杀人还是有区别的,因此量刑时就应轻于直接故意的严重的杀人行为。而上述“罪于非罪”案例中的保育员王某,由于其职责上就有保护幼儿的义务,对其量刑时就应相对重于甲的行为;再次,应考虑先行行为的性质,量刑时,违法的重于合法的,有责的重于无责的,作为的重于不作为的。
二、如何防止和减少不作为形式犯罪的发生
对许多不作为形式的犯罪,如上述案例中甲、保育员王某、民警赵绍光等人的行为。在我国现实生活中,认为不构成犯罪的观念很普遍,持这种观念的人中不仅有普通百姓,甚至还有许多司法人员。对于这种观念普遍存在的成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二是对法律的不理解;三是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四是目前实践中认定构成犯罪的案例还相当少。
针对上述观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减少和防止不作为犯罪的发生:第一、加大不作为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宣传。例如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案例、组织人员学习等,总之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人们认识到不作为行为对社会的严重危害,当自己不作为时可能受到刑罚的制裁,以便从源头上预防不作为犯罪的发生;第二、加强执法部门的介入时间和力度。如还没有达到犯罪的遗弃行为,公安、民政部门一经发现就应对行为人进行批评教育,甚至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而不单是目前实践中的调解;再如还没有达到犯罪的偷税行为,加大税收管理部门的处罚力度,对其处罚不是在偷税额的五倍以下,而是十倍、二十倍甚至更高,同时要求执法人员严格执法;第三、有分别的加大对不作为犯罪的惩罚力度。我国现行刑法分则对不作为犯罪的量刑相对较轻,首档量刑均在有期徒刑五年以下,最高的如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也只是作为交通肇事罪的一个加重情节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无疑也滋长了一些不作为犯罪的发生。鉴于此,笔者认为,对可由不作为构成的作为形式犯罪中的严重犯罪如故意杀人罪等,对一些不作为形式的职务型的犯罪如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等,对一些现行刑法规定不作为属加重情节的犯罪如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加大惩罚力度,使一些心存侥幸的人惧于刑罚威力而进行自己积极的义务,避免犯罪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尹力《今日说法》200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3月14日颁布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1997年12月11日实施


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关于抓紧研究降低部分药品含糖比例的通知

卫生部 国家医药管理局


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关于抓紧研究降低部分药品含糖比例的通知
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



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我们就目前部分药品生产用糖过多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某些药品以大量食糖作为赋形剂和矫味剂,是不必要的,在临床治疗上使许多老年和禁糖患者的用药受到限制。为此特通知如下: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和医药局(总公司)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本省生产的用食糖做辅料的药品进行分类排队,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通过对配方、工艺和标准进行研究修改,减少或不用食糖。
二、对需要修改的品种,先由生产单位提出修改方案,起草配方、工艺和质量标准,凡属地方标准品种,报省卫生厅(局)审核批准,并报卫生部备案;凡属国家标准品种,由卫生厅(局)审查后,报卫生部药典会审核,由卫生部批准。
三、各地要把这一工作抓紧做好,并及时与我们联系。



1988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