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市扩大利用外资项目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8 21:13:54   浏览:917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上海市扩大利用外资项目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

海关总署


关于上海市扩大利用外资项目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
海关总署


为了振兴上海市的经济,巩固和发展上海市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和作用,国务院以国函〔1986〕94号文批复,同意上海市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技术改造,增加出口创汇能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现将国务院国函〔1986〕94号批复随文
转发,请认真贯彻执行。其中有关税收优惠问题,经与财政部研究,明确如下:
一、对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其利用外资时,按现行的税收优惠规定办理,即按(83)署税字第995、(84)署税字第233、(84)署货字第490、(85)署货字第283号文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对利用政府间贷款或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所需进口的机器设备和基建材料,予以免征进口关税和产品税(或增值税)。在具体执行时,可按(84)署税字第457、698号文的规定办理。
三、利用其他外资安排的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所需进口的机器设备,如确属国内不能制造或供应不足的,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或其指定的主管部门审批确认后,予以免征关税和产品税(或增值税)。
另外,上海市规划中提出的利用外资十四亿美元搞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安排建设地下铁道一期工程,污水合流治理一期工程、黄浦江大桥、虹桥机场候机楼、二十万门程控电话,如不是利用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而是属于利用一般的国外贷款时,上述项目所需进口的建筑材料
和安装加固机器设备所需要的材料,也仍可以免税。
四、对旅游项目所需进口的设备、材料,按现行的优惠税收规定办理,即按原外贸部(79)贸关税字第579、对外经贸部(85)外经贸法字第34号文〔关税司以(85)税征字第83号文转发〕的有关规定办理。
五、对利用其他外资举办的第三产业项目,其所需进口的设备、材料,应予照章征税。



1986年9月24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05年工作要点》的函

建设部城市建设司


关于印发《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05年工作要点》的函



建城综函[2005]13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北京市市政委、交通委、水务局、园林局;天津市市容委;上海市水务局、交通局;重庆市市政委、交通委;各计划单列市建委;深圳市城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城市建设行业“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做好2005年工作意义重大。为加强工作联系与配合,现将《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05年工作要点》印发你们,供参考。

  附件:1、《城市建设司2005年工作会议计划》

     2、《城市建设司2005年相关业务培训计划》

建设部城市建设司
二○○五年二月二日

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05年工作要点

  2005年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按照部党组的要求和全国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的工作任务,城市建设司2005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工作全局,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引导城市建设由粗犷型、扩张型向集约型、效益型发展,进一步推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005年的工作要点是:

  一、按照加强宏观调控的要求,促进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1、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引导城市人民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做到“两个控制”、“八个加强”。严格控制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防止超越地方财政承受能力搞建设;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内容,防止建设脱离群众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旧居民区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加强地下管线的更新改造,加强居民区的园林绿化建设,加强公交专用道的建设,加强城市照明管理,加强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工作。总结推广常州、烟台、南宁等城市的经验,正确处理新建与改造的关系,组织对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和配套完善。加大对供水、污水、燃气管网以及垃圾处理厂站等的投资力度,提高投资效益。

  2、配合有关部门研究税费改革工作,拓展城市建设资金渠道。组织做好重点流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专项资金的计划建议工作。继续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管网改造、流域污染治理等利用国债资金的项目安排,加强对国债项目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3、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城市协调发展。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节水型城市”等评选活动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完善激励机制,引导地方政府把精力放到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上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化建设工作。按照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要求,修订完善有关评选指标体系。大力宣传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人居环境建设成就。深入开展园林城市、园林城镇、园林单位、园林小区的创建活动。

  4、建立约束机制,引导城市建设健康发展。针对城市建设存在过快过急、大拆大建和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等问题,尽快建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体系和城市基础设施评价公告制度,以形成约束机制,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引导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5、加强城市建设信息化工作。配合办公厅和部信息中心做好办公自动化试点工作。建立城市桥梁安全监测信息系统和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完善供水管网改造信息管理系统和重点流域、区域污水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和“节水型城市”的网上申报系统,建立园林企业资质的网上申报系统。充分发挥城市建设信息网的作用,及时发布政务信息,加强与各地城建主管部门的交流和沟通。

  二、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6、抓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组织实施。督促各地抓紧落实温家宝同志“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思想”的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城市公共交通工作会议的部署。抓好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开展“畅通工程”和“绿色交通示范城市”创建活动,抓好快速公交系统(BRT)示范工程的建设,全面推行公交专用道、城市交通智能管理系统的建设。修改完善公共交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总结推广各地建立公交企业承担公益性任务的补偿补贴制度经验。

  7、加强重点流域污水、垃圾治理工作。研究建立环境卫生管理、治理和应急体系。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水污染防治,督查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污水治理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三峡库区、南水北调东线和首都水资源保护规划中的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组织编制污水和环境卫生“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设施建设计划。

  8、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区域供水、供气、公共交通。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抓好小城镇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城镇公共环境卫生体系,抓好小城镇的污水及垃圾处理。坚持城乡统筹,大力发展区域性供水、燃气、公共交通、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

  9、加强城市照明管理。坚持经济实用、节约用电、保护环境的原则,坚持照明建设与当地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努力完善城市的功能照明。重点解决城市道路有路无灯、有灯不亮的问题。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照明专项规划,结合城市的建设与改造,完善照明设施,逐步做到城市照明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大力推广节能技术,提高电能利用效率,选择高效照明器材和节能控制技术,建立节能型的城市照明体系。

  三、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城市管理

  10、加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指导各地加强现有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功能,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安全管理,保障社会公共安全。指导各地对供水、供气、供热管道等设施进行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提高安全性。加强城市节约用水工作,强化用水定额管理,提高污水再生利用,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研究制定公共停车场建设和管理的政策,逐步解决停车问题;研究制定地下管线综合建设和管理的政策,减少道路重复开挖率,推广共同沟和地下管廊建设和管理经验。开展市政设施运行情况的专项检查,完善维修养护制度,提高市政基础设施运行能力。

  11、加强城市市容市貌的综合整治。总结推广山东等地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经验,指导各地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大力治脏、治乱、治差,坚决清理拆除违法违章建筑,严肃查处挤占道路的行为。加大城市环境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速度。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推行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综合处理,进一步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12、加强出租汽车行业稳定工作。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出租汽车管理 促进行业稳定发展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指导监督各地做好出租汽车行业清理整顿工作。清理整顿出租汽车经营权有偿出让,严肃查处各类乱收费行为,严厉打击各类车辆非法运营;加强出租汽车司机队伍建设,加强对清理整顿工作的领导;规范出租汽车企业的行为。

  13、加强城市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研究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城镇管理执法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工作,规范执法程序,整顿执法作风,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违反城镇规划建设等行为的监察和管理,加强对社会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和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发展。

  14、加强科学指导,提高园林绿化整体水平。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精神,进一步推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及城市绿线管制制度的建立,修改完善《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施工和养护市场。加强科学指导,节约资源,推动城市开展立体、屋顶绿化,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提高园林绿化的整体水平。抓好城市中心区和城郊结合部的绿化建设,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印发《关于加强公园管理工作的意见》,启动城市重点公园的评定工作,加快城市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各类公园的建设,强化古典园林保护工作措施。

  15、进一步推进市政公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进一步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度和规范化服务,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制度,总结推广各地城市建设服务热线“12319”经验。

  四、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

  16、加快推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市政公用行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强政策法规的研究和配套制度的制定。研究制定加强市政公用行业政府监管的指导意见,分行业制定市场准入条件、产品质量和服务等标准。开展调研,总结各地推进市场化的经验。

  17、抓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颁布供热、公交、污水处理等行业的特许经营协议示范文本,规范和引导特许经营制度的实施。

  18、正确界定公益事业、公共设施的范围和内容,研究如何将市政设施维护、园林绿化养护、环境卫生保洁以及公共交通等行业的公益性项目建设、维护管理和运行所必需的资金纳入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公益性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

  19、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工作。全面推行“暗补”变“明补”。研究保障供热的机制和困难家庭采暖补助政策,制定热计量办法,促进建筑节能。研究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

  五、按照加强国家资源管理的要求,切实加强风景名胜区监管

  20、继续抓好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组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年综合整治的验收,推动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不断提高保护和管理水平。

  21、抓好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审查工作,加强风景名胜区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和近期建设详细规划的审批和备案工作,严格规划管理。

  22、加大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提高覆盖率,拓展管理内容,加强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

  23、积极探索风景名胜区特许经营制度,研究资源保护性移民和建设风景旅游小城镇的鼓励政策和补偿机制,兼顾资源保护利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永续利用。

  24、积极组织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建立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动态管理制度,加大对世界遗产保护监督力度。

  六、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立法与政策研究工作

  25、争取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做好《节约用水条例》的起草、论证工作,制定《城镇燃气安全管理条例》,修改《城市绿化条例》。

  26、颁布《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和《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研究起草《燃气企业资质管理办法》,争取将《污水处理厂监管意见》修改为部门规章,研究城市供水水质督察办法。

  27、配合有关部门全面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颁布《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与交通部联合颁布《三峡库区船舶垃圾交接和转运管理规定》。与发改委共同制定《城镇供热价格管理办法》。

  28、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的法规建设,颁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和《城市公共汽电车管理办法》。

  29、配合有关部门,尽快建立风景园林师执业资格制度,制定有关标准和管理办法。

  七、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30、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要求,全面动员、精心准备、认真学习、深入思考,按照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和机关党委的安排,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31、认真组织机关干部开展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重点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职工作,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3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干部的党风党纪和遵纪守法教育,提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在各类奖项的评选和资质审批的过程中,做到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严格要求评审人员廉洁自律、以身作则,不得以权谋私,不得收受礼品,不得铺张浪费。

  33、认真贯彻“两同时”制度。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强行政审批事项的监督管理。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制度,坚持依法行政。

  附件一

城市建设司2005年工作会议计划 序号 会议名称 会议任务 出席人员 代表
总数 会议
天数 召开
时间 会议
地点
1 全国城镇水环境治理工作现场会暨城镇水环境国际论坛 总结城镇水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经验,研究城镇水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分管领导、相关地级市建委或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国内外专家 150 3 4月份 扬州
2 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 总结试点经验,推进供热体制改革 有关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市政委)分管领导,省会城市供热管理部门负责人 60 2 4月份 待定
3 重点流域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工作会议 总结工作,交流经验,部署下一步工作 重点流域涉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分管领导和相关处室负责人 80 2 6月份 待定
4 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及绿色交通示范城市现场会 交流有关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建设的经验及绿色交通示范城市管理经验 有关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主管部门负责人及有关城市主管部门、公交企业负责人 60 3 7月份 待定
5 城建监察工作会议 总结相对集中处罚权试点工作经验;研究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交流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经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管领导,部分城市城管局长及国务院有关部门业务司局领导 100 2 7月份 上海
6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工作会议 总结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部署下一步工作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设行政园林局分管领导和相关处室,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局)负责人 250 2 8月份 黄山
7 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 总结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以来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经验;部署今后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分管领导、省会城市建设(园林)局负责人 100 3 8月份 北京
8 全国环境卫生工作会议 加强环卫体系建设工作;推进垃圾处理收费和企业改制;促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主管部门领导、副省级市、省会城市环卫局局长及国务院有关部门业务司局领导 150 3 9月份 北京
9 南水北调受水区域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工作会议 研究南水北调受水区域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工作 各有关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 80 2 10月份 待定


  附件二

城市建设司2005年相关业务培训计划 序号 培训项目 培训方式 时间 地点 培训负责单位
1 城建监察行政执法培训班(一期) 授课、研讨、考察 3月份 杭州 中国城科会城建监察专业委员会
扬州大学城市管理研究中心
2 水质检测培训班 集中授课
现场操作
3月份 待定 中国城镇供水协会
3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培训班 集中授课 4月份 北京 市长培训中心
4 城市生活垃圾及卫生填埋渗沥液处理技术培训班 授课、研讨与考察 5月份 待定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
5 世界遗产保护研修班 集中授课 5月份 待定 建设部干部学院
6 城市桥梁管理系统及养护维修管理、事故处理培训班 集中授课
现场实践 6月份 待定 上海市城市建设学校
7 城建监察行政执法培训班(二期) 授课、研讨、考察 6月份 新疆 中国城科会城建监察专业委员会
扬州大学城市管理研究中心
8 供热体制改革培训班 集中授课 6月份 待定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
9 快速公交系统(BRT)建设培训班 集中授课 6月份 待定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
10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总体回收技术培训 授课、研讨、考察 7月份 待定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
11 燃气安全管理培训班 集中授课 9月份 待定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
12 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特许经营培训班 集中授课、研讨 9月份 待定 中国城镇供水协会、
市政协会排水委员会
13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处理技术培训班 授课、研讨、考察 9月份 待定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
14 城市照明管理培训班 集中授课 10月份 待定 中国市政协会
15 风景名胜区特许经营制度专题研修班 集中授课 11月份 北京 建设部干部学院
16 节水型城市考核指标培训 集中授课
现场考察 11月份 待定 中国城镇供水协会
城市节水委员会
17 城建监察行政执法培训班(三期) 授课、研讨、考察 12月份 珠海 中国城科会城建监察专业委员会
扬州大学城市管理研究中心
18 全国园林绿化行业领导干部培训班 集中授课 待定 待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建设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19 园林企业经理培训班 集中授课 待定 待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建设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20 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和市场监管培训班 集中授课 待定 北京 市长培训中心
21 《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宣传贯彻培训班 集中授课 待定 待定 建设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


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同志们:



  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大好形势下,国务院办公厅召开第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三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绩和经验,部署下一步改革工作。李岚清副总理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岚清同志的讲话精神,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三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展情况及下一步的改革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为了消除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保证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199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对改革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有力地推进了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根据国务院领导每年都要开一次会议推动改革工作的指示,又分别于2000年12月和2001年12月在武汉和西安召开了第二、第三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李岚清副总理三次亲临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对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改革、保证改革健康进行的文件与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加强了领导、统筹和规划,各省会城市大力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努力组织实施,高校主动参加,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保证了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稳妥、健康地推进,到今年年底基本实现了1999年上海会议提出的三年改革预定目标。一种新型的、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校办学规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有效地缓解了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保证并支撑了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改革在整体上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1、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办学活力的提高。到今年年底,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后勤服务模式已被基本打破,各普通高校普遍实现了后勤服务系统与学校行政系统的规范分离,并按照后勤社会化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成新型的后勤服务实体。这些新型后勤服务实体在用人办法、资金筹措、日常运营与管理、内部分配与激励制度等方面,都采用了既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又坚持为高校服务的新机制。通过改革,实现了原有高校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序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初步形成了竞争机制。各地和学校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成功的做法,积累了许多新鲜的经验。在政府投入不多、没有增加学校负担的情况下,高校的后勤服务质量、规模、水平与效益,均不断扩大和提高。一种既坚持为高校服务,又不断探索社会化改革,实现形式多样化的高校后勤保障格局正在形成。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强我国高校的办学活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高校后勤领域里的体现。我国高校原有的后勤体制,是历史形成的,是计划经济的必然结果。过去高校长期由“学校办社会”,高校教职工中约有1/5是后勤职工,教职工住房与学生宿舍、食堂及其它生活设施占学校总建筑面积一半左右。按照旧的模式,每扩招一个大学生,国家就需投入4.5万元左右。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种后勤机制,不仅使高校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也是高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最大成果,就是彻底打破了落后后勤模式所形成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高校的办学活力,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2、学生公寓、食堂等高校后勤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加快学生公寓、食堂等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突破点和重点。三年多来,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领导、统筹、规划下,各方面密切配合,精心组织与实施,认真落实各项有关规定和优惠政策,在学生公寓、食堂等高校后勤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进展。据初步统计,自1999年至今年年底,四年内全国新建大学生公寓3800多万平方米,改造1000万平方米;新建学生食堂约500万平方米,改造130万平方米。四年新建的学生公寓和食堂超过1999年前50年建设的总量。河北、浙江等省近三年的建设量超过了改革前50年建设总量的3倍。全国新建的学生公寓和食堂,约可解决400多万大学生的食宿问题,有力地支撑了这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巨大成就,这几年我国高校的扩招工作是无法顺利完成的。



  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促进了校园面貌和周边环境的改善及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各地和各高校都十分注意以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契机,改善校园面貌和周边环境。例如,上海、武汉和西安等地结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下大力气整治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一大批高校的校内外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北京市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学校的周边环境进行治理,改变了原来脏、乱、差的状况。去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和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电子科技大学周边环境得到了彻底治理,解决了这一长期困扰学校的老大难问题。长沙市政府投资5亿多元,改造岳麓山周边的基础设施,加快道路建设,为位于岳麓山的多所高校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广州市政府共投入3亿元专门用于解决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环境问题。这些举措,在师生中和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不少高校还抓住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机遇,对校园进行重新规划,将一部分教职工住宅和后勤设施,有步骤地向校外置换,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还注意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公寓的管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公寓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4、改革总体进展平稳、健康、顺利,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李岚清副总理的亲自关心、推动下,在国务院办公厅的协调、指导下,中央有关部委和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狠抓落实,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认真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精心指导高校后勤服务系统与高校行政体系的规范分离,不断加大对学生公寓、食堂建设进度与质量监督、检查,认真妥善地处理高校原有的后勤职工问题,保证了改革的平稳、顺利进行。近几年来,由于措施得当,不但保证了高校后勤系统原有职工基本没有下岗,还接受了学校其他部门部分分流人员,并在建筑、餐饮、商业、绿化、保洁、物业管理、社区与家政服务等方面创造了一批就业岗位,为缓解社会人员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上海市的教育超市,为社会提供了上千个就业岗位;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为社会新提供就业岗位900多个;西安交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为社会下岗人员提供了1500多个就业岗位。三年来,改革总体上按国务院的要求与部署,稳步健康地向前推进,维护了高校的发展与稳定。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带动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极大地推动了学生食堂、公寓等后勤服务设施建设。据初步统计,仅学生公寓一项,三年来就拉动社会资金投入330亿元。今年,我国各类高校在学学生人数约1600万,年消费总额约1200多亿,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各地在改革的实践中,创造、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是: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扬开拓创新、实事求是、奋发有为的精神;准确把握改革方向,及时研究、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坚持政府统筹、领导、规划,省与省会城市协同配合,教育行政部门与各有关职能部门精心组织,高校主动参加,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实施机制;推动并落实政府必要投入与制订各项优惠政策并举的措施;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千方百计加快学生公寓、食堂及其它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强指导、管理与监督,着力建立保证新型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持续、健康运行的体制。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能取得上述巨大成绩是各方面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我谨借此机会,向一贯支持、关心这场改革的各级领导,向为改革付出艰辛劳动、做出贡献的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各高等学校、各有关社会企业和机构,表示衷心的谢意!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对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1、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任务还十分艰巨。预计从现在起,到2008年前后,每年普通高中毕业生将增加80万以上,普通高考报名人数将增加100万以上。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既要重视质量,又要持续发展。为此,各项改革、必要的经费投入及后勤保障等工作必须跟上。今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已超过900万人。这几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新建的学生公寓和食堂,均被扩招的学生“吃掉了”。目前在校学生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食、宿条件并未得到改善,脏、乱、差的状况还大量存在,8人甚至10人住一间宿舍的现象在一些高校还相当普遍。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诱发事端、影响学校乃至社会稳定的情况就难以避免。今后几年,即使按照正常的增长速度,到2005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和研究生预计将接近1300万人。按争取达到“421”标准计算,到2005年,学生公寓缺口约4800万平方米,学生食堂缺口约760万平方米。因此,学生公寓、食堂等后勤设施不足,仍然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要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在“十五”期间和到2010年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抓紧建设,尽快补上在学生公寓、食堂方面的缺口。所需的近千亿资金,全靠国家投入既不可能,也是行不通的,必须通过社会化改革的模式来实现。



  2、改革发展还很不平衡,管理和运行机制急需抓紧巩固、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但有些地方对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还不到位,对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领导、统筹、规划缺乏力度;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组织实施不落实,改革工作进展缓慢。少数高校领导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还需进一步转变,对改革的内涵缺乏全面的理解,改革积极主动性不够。



  此外,目前新形成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只是初步的,水平还较低,也很不完善,在改革实施、监督、管理等方面尚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尚未进一步理顺、理清;运营成本与效率还潜伏着不少不稳定的因素,距离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必须抓紧巩固和完善。



  3、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尽快研究解决。随着改革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要进一步探索实现社会化的方式,完善加快建设学生公寓、食堂建设的思路,加强和改进学生公寓、食堂的管理、监督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总之要抓紧出台全面深化改革、巩固扩大改革成果的措施。



  三、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开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局面



  党的十六大对我国今后的教育工作做了精辟的阐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指明了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我们要抓住机遇,再接再厉,全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新的贡献。



  下面,我结合高校后勤社会化面临的形势与任务,针对当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讲几点具体意见。



  1、全面理解改革的方针政策,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姓“教”的原则,坚持为高校师生和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这既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始终把握的方向,也是组织实施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重视以下几点:一是要全面准确把握社会化改革的内涵。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过去一切后勤都由高校包办的机制,用社会化的新思路建立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社会化目标需要一个过程,社会化的概念也并不是绝对的。不顾条件与可能,不加区别地把高校的后勤完全推向社会,不是我们要求的社会化改革。这场改革一开始,我们就反复强调,要加强政府的领导、统筹与规划;强调改革要因地、因校制宜;强调改革要精心操作、稳妥推进;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对今后的后勤工作不是不管了,而是管的方式变了。后勤系统从高校行政体系中规范分离出来后,虽然高校与原后勤系统变成了甲乙方关系,但学校做为甲方,要切实履行甲方管理、监督的责任与权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要继续履行对本地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管理与监督职能。二是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认真严肃地对待价格、质量与学生承担能力的问题,始终警惕并坚决制止靠涨价推动改革的各种错误倾向。质量要上去,价格要稳定、合理,这是衡量后勤改革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学生是否认同的一个根本标准。最近一个时期,少数高校擅自提高住宿和食堂用餐标准,已诱发了一些事故的苗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对学生食宿方面的服务价格和收费,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要努力兼顾经济和社会两种效益,当两者发生矛盾、一时难以协调解决时,要首先考虑社会效益。由此产生的资金缺口应由学校或政府予以补贴或承担。公寓、食堂的经营者,应坚持微利、保本的经营思想,要看得远一些,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谋取暴利,要千方百计从降低服务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扩大经营规模中找出路,找效益。三是各方面要加大对改革在财力和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任何改革都需要一定的投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不例外。高校后勤社会化这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改革,没有各方面必要的财力、政策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各级政府已经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方面的文件,要认真地落实和完善、补充。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改革在财力上支持不够。一些本应由政府或学校财力支持建设的重要后勤设施,或重大基础性生活设备,都转由后勤服务实体或相关社会企业承担,既影响后勤服务实体和社会企业参加改革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经营成本,最终必然又通过不同方式转嫁到学生身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总体上已经减轻了高校迅速发展过程中的负担,但政府和学校对发展投入一定的财力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且在情理之中。学校要调整校内经费支出结构,对后勤改革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决不能简单地“甩包袱”,甚至急于求“回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化。



  2、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快学生公寓和食堂等后勤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学生公寓、食堂建设,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继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上海会议之后,各地制订了学生公寓、食堂建设的三年规划。这个规划到今年年底已经完成。考虑到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公寓、食堂的缺口还很大,还必须再狠抓几年。各地在这次会议之后,要结合今后五年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努力按“421”的标准,把帐算好算准,制订2003-2008年高校学生公寓、食堂等后勤设施的建设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建设与城市发展规划,统筹组织实施。根据岚清同志的指示,今后,高校的招生规模要与各地对高校的投入力度、改革进度及后勤保障条件挂钩。凡学生公寓、食堂等后勤设施缺口大的高校,要限制招生规模。教育部已于去年发了有关文件,并已向各地打了招呼,今后要坚决贯彻执行。



  3、因地、因校制宜,努力加快改革的进度。高校后勤改革的最终目的是社会化,但具体实现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很不平衡,各高校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坚持改革的大方向、大目标与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各地、各高校应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推动改革的深化。



  学生公寓、食堂的建设,在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同时,有些可以委托新组建的后勤服务实体按社会化改革的要求承建。在加快学生公寓、食堂建设方面,高校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凡学校尚有用地的要优先用来建设学生宿舍;教师住房向校外置换后腾出的房屋,要改为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宿舍;校内的破旧房屋或陈旧设施拆除后产生的用地,也应主要用来建设学生宿舍。高校还要积极调整校内经费的支出结构,加大对学生公寓、食堂建设的经费支持。学生公寓要建在高校的周围,尽量建得离学校近一些,以方便学生。为便于管理,不提倡建设由几所高校共用的大片学生公寓(城)。学生公寓还是要“一校一片”、“一校一寓”。要千方百计降低造价。新建的学生公寓要按筒子楼形式建设。厕所、浴室等公共卫生设施,一律按公用方式安排,不进宿舍房间。另外,电话、电视机也不进房间。这件事,李岚清副总理已讲了多次,教育部也发了文件。提出这样的要求绝不是小题大作,是立足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从有利于降低造价、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育人,有利于管理,有利于长远改革考虑的。希望大家认真执行。学生公寓、食堂建设,要坚决贯彻“坚固、实用、安全”的原则,一般盖多层(6-7层),不盖高层,更要禁止盲目攀比、竞相提高标准、提高成本和收费。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改革成本,防止向学生转嫁矛盾。关于新型后勤服务实体的运行模式,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校而宜。有些地方只有一所高校,这所高校的后勤工作,就不能完全照搬高校比较集中的一些地方的做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几所学校组成联合后勤服务集团;有些高校,可以连人带市场托管给其他高校办得好的后勤实体或社会优质企业;在高校比较集中、能形成一定市场的大、中城市,可以组织跨高校的后勤物资配送中心,或实行连锁经营。关于在省级范围内组建跨地区、跨学校的后勤服务集团的问题,要谨慎,条件不具备或时机不成熟时,不要匆匆组建。



  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学生公寓、食堂的管理和监督。三年多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迅速推进,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公寓和食堂,均采用新的运营、管理机制,学生的食、宿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务质量与态度逐步改善,价格基本稳定,受到了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但也陆续暴露出不少矛盾和问题,少数地方还诱发了一些事端,影响了高校的正常办学秩序,波及学校的稳定,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关于改进并加强学生公寓、食堂的管理与监督问题,教育部已发出几个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在这里再强调几个问题。



  关于学生食堂的管理与监督。当前有些高校食堂在管理监督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管理、监督不到位;二是一些食堂经营者经营思想不端正,就餐价格偏高或擅自提价;三是食品卫生与安全存在漏洞。应该强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改变了学生食堂的运行机制,但并没有改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管理、监督责任。高校必须承担应承担的责任,绝不能“以包代管”,“一包了之”。各高等学校要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好深化食堂改革与加强管理、监督的关系。学校的行政和党委,都要有一位领导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学校的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要切实负起责任,及时发现、反映、处理问题,坚决防止并杜绝诱发事故的苗头和隐患。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把对高校学生食堂的监督、管理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常抓不懈。



  高等学校食堂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提供餐饮服务,具有明显的公益性。高等学校食堂的运作、经营,既要遵循市场规律,更要立足于为师生服务;既要考虑经营者的利益,更要兼顾广大学生利益,决不允许经营者为谋取更大利润而随意提高价格。各地、各高校在加强学生食堂的管理监督方面,首先要管住价格。各地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对食堂的就餐价格实行最高限价。学校也不能一下子完全断掉对学生食堂的必要支持,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对食堂该补贴的,还得补贴,以确保食堂的健康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第二要加强对食堂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的管理、监督。要严格学校饮食经营准入制度,对食堂经营者要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对食堂的承包要实行严格的公开招标制度,各有关方面(包括学生)均应有代表参加招标工作,坚决禁止暗箱操作及其他不正之风。高等学校与中标方要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明确质量要求和处罚办法。对未参与投标已进入高校从事餐饮经营的一些单位与个人,也应按上述原则补审,不符合条件的应取消其经营资格。要严把卫生准入关。教育行政部门要商请卫生部门加强对高校食堂卫生许可证发放的监督管理,严格按照条件发放卫生许可证。要严把质量准入关,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的,不得批准开业。新建、改建和扩建食堂的卫生、保洁设施,必须达到有关标准,经高校验收合格、卫生部门审查通过并获得卫生许可证后,方可投入使用。已投入使用、尚未达到要求的食堂,应按要求抓紧完善,限期达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根据《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经常组织人员查找漏洞与隐患,并进一步完善、健全相关制度。学生食堂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对食堂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加强日常检查、评估。高校食堂发生责任事故的,要严肃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并坚决更换食堂经营者。要全面推行饮食物资招、投标和集中、定点采购制度。高校的食堂必须到合法经营单位采购饮食物资,确保食品安全。各高校的职能部门要制定严格的监督措施,对采购的全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坚决杜绝腐败行为,发现问题迅速严肃追究处理。



  关于学生公寓管理。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改进和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学校管理工作不到位,思想政治工作不落实。在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公寓内学生的管理,特别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决不能推给其它单位。各高校要切实负起责任,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对学生公寓的管理,要建立、健全机制,做到责任、人员、机构、制度落实。党支部、团支部要进公寓,政治辅导员也要进公寓。各高校要按学生的人数比例,选派优秀的干部和政治辅导员与学生同住,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法律法规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学生在公寓的表现与学生品德鉴定、优秀学生评选及奖学金的评定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公寓内开展各种健康的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公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进驻学生公寓的干部和政治辅导员要建立并强化激励机制,要将其在学生公寓的工作表现,作为一项重要的业绩进行考核。当前要特别重视并抓好对校外学生公寓的管理。校外公寓常由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使用,管理难度较大,管理工作相对薄弱。有些这类公寓出现了一些事故苗头。对此,各地、各高校,必须格外重视,切实管好。凡由几所高校共同使用的学生公寓,在学生管理方面,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出面,同各校协商,建立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及时协调学校、业主、物业管理等有关单位之间的关系。



  要建立健全学生公寓管理的规章制度。学校、学生、业主、物业管理等各单位和人员都要严格按契约规定办事,以保障入住学生的日常生活,保证各项生活设施的正常使用,维护公寓内的正常的生活秩序。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公寓各项收费的管理,高校和开发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巧立名目乱收费。要切实加强学生公寓的安全工作。对学生公寓的住宿、用电、用水、饮食、防火、防盗等方面的安全工作,要明确机构,明确责任,加强管理和监督。高校和物业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做好学生公寓周边环境的治安管理工作。要落实责任追究制,杜绝一切可能诱发事端的苗头和隐患,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和治安案件的发生。



  5、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政府领导、统筹、规划,各方密切协同、配合,是我们在改革实践中取得的一条基本经验。这几年我们的改革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绩,主要靠的是这一条,今后改革的全面推进、深化,还得靠这一条。希望各地、各高校、各有关单位,认真学习上海、湖北、陕西、北京、浙江和其它有关地方、高校的成功经验,要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在当地政府的统筹领导规划下,抓紧研究、部署今后几年的改革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承担起应负的责任,精心组织本地区的改革,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努力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落实各级政府制订的有关优惠政策。高校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体,也是改革的受益者。各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要提高认识,亲自抓改革,认真做好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加强协调,齐心协力,继续推进改革的深化。



  同志们,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领域里的一项重大改革。在国务院的领导下,这项改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今后的任务虽很艰巨,但只要我们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坚持科学的工作态度,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胜利。让我们在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保持蓬勃朝气和昂然锐气,克服困难,勇于实践,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全面实现国务院所确定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各项目标而努力奋斗。